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兼具各国现代化特征和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强国战略全局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作为文化建设重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
一、文化产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宝贵动力源泉和文化源泉,是引领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坚定精神力量,文化产业发展担负着向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的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未来五年文化领域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这些新思路、新提法都为高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包括传统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内的多元文化主体,共同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既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文化消费潜能,也能够更加深入地推动文化发展领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现如今各大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推出诸如新设计创意的盲盒等文创产品,借助科技手段支撑打造虚实相生的视频节目,古今呼应的时尚化叙事性实景演出等不同文化产品服务、新文化体验场景,正成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发挥创新能力,创意转化文化资源的典型表现。以抖音、B站、腾讯等为代表的平台型高科技文化企业,根据不同文化消费群体的需求,尤其是呼应“Z世代”年轻文化消费群体的需求,提供多元化、潮流性网生文化产品和服务,极大丰富了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选择。无论是公益性文化机构、还是创新性文化科技企业,文化生产都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引领,只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够有助于实现丰富人们精神文化世界的目标。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体系,不仅可以为人们更好地安排闲暇时间,丰富社会群体休闲娱乐生活,还可以实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个核心价值选择。无论文化形式形态如何多样化,只有那些蕴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够更好地培育主流文化价值理念,才能够有助于实现守正创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创造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当代先进文化。
二、文化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要务,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相应地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保持了持续增长状态,从2016年至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4%左右,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依然稳定在4.43%,未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成为影响优化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同时,除了总量增加,文化产业本身结构的优化也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文化服务业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53.3%增加到2020年的64.2%,其中,以文化传播渠道(文化信息传输)、创意设计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以及文化辅助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等为代表的文化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加速了经济整体性转型升级的进程。文化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推动我国由以产业链低端制造为主向以产业链高端创造为主转变,而由工业型经济结构向服务型经济结构转变,也直接推动对外贸易结构和增长质量不断优化,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内外一体优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更高发展阶段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当代国际竞争中不仅经济结构是重要因素,价值观、文化和历史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往往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高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其中应有之义。
三、文化产业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协同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基础性保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而且产业发展本身可以成为吸纳“灵活”就业、创造富裕生活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中国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加深,数字经济发展给许多年轻社会群体提供了创业型就业的新途径、新场景,新就业群体正成为年轻群体不断追逐的新浪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催生文化新业态,传统文化业态与新型文化业态形成了庞大的创新系统,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多样的、崭新的创造财富价值的机会和途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最新数据,我国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10.3万个,占全部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9.7%,从市场主体构成来看,90%以上的文化企业是小微文化企业。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且增长强劲,吸纳了2789.3万人就业,大有持续增强之势。中小微文化企业广泛分布于文化市场的各个领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载体,通过鼓励、引导和支持不同类型的中小微文化企业与时俱进、创新突破,极大激发了社会发展活力,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推动社会的阶段性跃迁,为共同富裕贡献文化产业的力量。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激活传统乡村旅游、非遗技艺、创意农产品等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推动乡村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在地转化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传统生产方式、经济结构转变,促进精致农业、创意旅游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成为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新型产业形态和途径。新型乡村特色农产品、短途旅游等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了城市居民情感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创造出更多文化消费空间,激发了文化消费的潜力。而乡村社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了在地城镇化的实现,也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协同化发展基础更为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在一步步接近。因此,无论是对于新经济领域的新就业群体和新阶层,还是城乡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后发展地区,文化产业赋能体系完全可以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便利平台和实现途径。
四、文化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必要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全面的现代化,文化产业发展是带动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其他领域发展,解决结构性不平衡、区域性不均衡等多种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提升综合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的综合带动作用、引领力、辐射力将进一步凸显。国际视野中,拥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国际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比如我国近些年培育成长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文化旗舰企业、独角兽企业,正成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的主要代表。短视频平台TikTok、B站,网络文学平台企业阅文集团,网络游戏《原神》《剑与远征》《万国觉醒》等都是依托代表中国文化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实现了文化国际化传播并获得良好反响的典范。其中,国产游戏《原神》的海外成绩表现尤其抢眼,自2020年9月上线以来至2022年5月在海外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中的总收入超30亿美元,自上线以来平均每半年收入就有10亿美元,海外收入占比约为70%。据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2022年1-4月国产手游海外收入榜中,《原神》海外营收稳定蝉联冠军。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打造更多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五、文化产业发展是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实践成果,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思想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努力在建设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回应全球性问题,开启人类文明新的路径和发展方向,为重塑世界文明贡献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方案与智慧。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把人与自然协同作为重要特征,内在性地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也在理论上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话语方式,为人类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现代化路径提供了新的选择,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生命力,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先进理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和世界宣言。以往现代化发展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动,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积累,带动了世界生产力的极大飞跃,创造了人类文明的辉煌,但却存在自身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过度开发导致发展与环境紧张冲突,发展过程中的殖民、掠夺、屠杀、强权等野蛮行为给世界和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历史灾难。资本中心的发展逻辑产生了社会过度物质化、族群分化、精神极端化等持续紧张问题,如同魔咒如影随形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进程。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主张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胸怀天下,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扎实努力和积极实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承诺和具体行动,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为共同应对发展中的环境压力,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彰显中国力量和中国榜样的生动演绎。
中国式现代化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将生态文明价值融入到全局发展过程的现代化,在进入信息文明发展进程的时空语境里探索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创造路向,其实这种思想也是具有深厚文化价值传统和哲学观的中国思想的当代转化,中国传统哲学观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恰恰就是努力追求一种物我融合和谐的境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种在文化传承中的新的转化创造。文化产业是一种能够很好地践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型产业,更应该以新发展理念,在凸显人类精神和情感消费的需求中,创造一种低碳、生态、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消费理念。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文明发展阶段,生产力的进步发展,除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资料之外,知识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影响越来越大,而无论是传统形态文化产业还是新型数字创意产业等各种数字文化新业态,最重要和最具有竞争力的要素是创意人才(人力资本)、数据等新的生产要素,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新经济。当然,生态文明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实践,不仅关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际上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全生产过程、全产业链条中。倡导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文化消费理念、文化行为、生活方式等等,都应该是落实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绿色实践,必然超越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现代化新路径的拓展终将为人类现代化模式提供一个文明大国的新选择。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越来越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的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创新性为激活社会发展活力、解决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文化产业也为实现各领域协同,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条件。
(高宏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